区域均衡时代下的新格局
区域均衡时代下的新格局 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而言,不用30年,各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就会发生很大的不同。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新世纪初苏州最耀眼,到“十一五”后天津最为迅猛。而近几年来,除了天津,中西部城市无疑成为星光闪闪的“小虎”,像成都、重庆、长沙、合肥这些直辖市或者省会城市的上升轨迹更值得深究。 以长沙为例,5年前的2006年,长沙的经济总量为1790.7亿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仅位列第28位。到2011年,长沙的经济总量达到5600亿元,是2006年的3.12倍,在全国的排名也上升至第18位。 中西部城市的迅速崛起,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东部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是传统的经济支柱工业和出口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二是新兴第三产业增长不足以替代第二产业增长力不足的缺口。 正因如此,青岛、杭州等一些城市近几年也开始反思城市的发展模式。如青岛从去年以来就反复强调,城市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现代化进程还远未完成。 而中西部城市却得益于东部的产业转移,增长速度已经至少3年高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预计未来6—8年还会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 东部与中西部城市发展速度的此消彼长,其实与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遥相对应,即逐步从优先发展沿海的非均衡战略,过渡到全国性崛起的均衡战略,以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为特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已初露端倪。 在保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仍然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选择。2011年全国GDP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9个仍然位于三大区域当中就清楚地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仍在东部,且这种态势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而与此同时,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引擎,也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珠三角更侧重于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长三角专注于体制机制的探索和突破,而环渤海地区则倾力提升经济规模和能级。 总体来讲,进入“十二五”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将呈现一种崭新的格局,即东部的大部分中心城市及它们所依托的区域开始进入产业升级阶段,而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城市正处在通过要素投入以加速补账的阶段。对于广州、深圳、苏州这类城市来说,它们正不断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从追求速度走向了追求质量的阶段。 比如,2011年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2140亿元,比GDP只有5600亿元的长沙还少1千多亿元。但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66%,远高于重庆、成都、长沙。其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增速高于GDP增速2倍以上;其万元GDP能耗只有0.47吨标煤,是全国最低的。 2011年,国家发改委先后印发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一年之内连续就海洋经济确立了三个国家战略,表明国家对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期待和倚重。因此,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并在自身发展中加快未来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重要政策考量。 办公室装修公司www.dw66.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