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的PPP模式
保障房建设的PPP模式 为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我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今年3月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信息显示,保障房建设进度安排为2011年和2012年分别投建1000万套,此后3年共投建1600万套。 8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布了2011年1月~7月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情况:今年1月~7月,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已开工建设721.8 万套,开工率为72%(不含西藏自治区)。从进度看,11月底,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全部开工的计划有望实现。 按照计划,今年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投资约1.3万亿元,其中5000多亿元将由中央和各地政府筹集,中央财政将投入近1500亿元,其余均由地方政府筹措;约有8000亿元将通过社会机构和保障对象及其所在企业筹集。 如何筹集到保障房建设资金是当前地方政府遭遇的难题。今年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房,一半后续资金要留到明年配置,可以想见,明年保障房建设资金筹措将更加艰难。 党中央、国务院采取各种措施,比如允许发行地方债和企业债,建立保障房融资平台,鼓励社保和保险资金进入保障房领域等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主管部门、各地政府、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在研究和实践保障房资金的多渠道拓展之道。 早在2009年,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在天津开发的武清新城,即以BT(build-transfer,即建设-转让)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和当地政府签订协议,项目竣工验收以后由政府回购。集团既是投资方,也是建设方,同时也享有BT特许经营权。投资收益是以投资成本为基数乘以固定的收益率。在回购款支付方式上双方也做了约定,在正常情况下以货币的形式进行支付,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具备挂牌条件的住宅用地的土地使用权方式支付回购款。合同总工期是6年。目前有40多栋住宅楼通过结构验收,进入装修阶段,在今年年底交付给回迁户。 面对保障房建设巨大的资金缺口,与BT特许经营方式相似,但含义更为广泛,反映了更为广义的公私合伙、合作关系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关系)模式进入了保障房建设融资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中。 |